传媒学院举办艺术创作实践课作品展映活动
2017年04月24日 10:06
来源:浏览次数:

    

    2017年4月19日下午,传媒学院“2016-2017第一学期2014级创作课作品展映活动”在传媒学院演播厅举行。编导系、影视学系、影视摄制系、数字媒体系部分老师及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学、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本次展映活动。展映活动由副院长王宏昆主持。在展映过程中,各系系主任分别介绍和分享了本系艺术创作实践课的总体情况以及今后的打算,主创同学阐述了创作过程、分享了对创作课的感受。

广播电视编导系系主任宋法刚老师率先发言。他指出广电系上学期的创作可以用8、9、13、43几个数字来进行概括,即一共有8个创作小组,9位老师全部参与创作,共创作出13部作品,以及共有43位同学参与创作。通过一个学期的创作课实践,宋老师提出同学们要增强影片的策划、制作、协作、完善四种能力,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展映的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仁义为先的厚道鲁商,也看到了辛勤劳动的泰山挑山工;既看到了传递真情与爱心的公益广告,也看到了“横漂”一族生活的艰辛、听到了他们心里“我们不是路人甲”的心声。

影视学系系主任刘强老师讲到:“在上学期的创作课实践中,影视学系的老师们无私奉献、精诚团结、认真敬业,同学们好学上进、锐意进取,个人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创作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如山东师范大学中建长清湖小学纪录片,已被选用为该小学的官方宣传片。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体裁单一,受制于技术、创意无法实现,材料积累不够丰富、主题不够深刻、被访者挖掘不深、有效信息缺乏等问题,在今后的创作实践过程中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

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孔令强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了上学期实践创作的情况。通过放映舞蹈项目作品《海阳秧歌》、《ALlVE 》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影视艺术与舞蹈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巧妙结合,使影视艺术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的突破。影片《概念色彩》、《绝地反击》、《让色彩更出彩》、《食神》,在视觉化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不乏影视作品的情节性与故事性。此外还有济南72名泉的全景展示,给观众提供了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

影视摄影与制作系系主任周筠老师讲到:“上学期的影视摄影与制作系的创作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共历时八周,分为七个小组,共创作出了十四部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以同学们的自主创意为主,老师们的引导为辅,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影视作品。”作品中既有呼吁我们放下手机、感受身边美好的公益广告,也有展现黑陶制作技艺的纪录片,更不乏以“每个声音都有故事”为主题的温馨故事片,可谓选题多样,立意深刻。同时,周老师也指出在创作实践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如动手能力较强、编剧能力较弱等,在后期的创作过程当中应当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以期实现本专业的更好发展。

    参加展映的作品类型丰富多彩,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刘昂院长以感谢、模式、激励、共赢四个词对本次展映活动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她首先对参加本次展映活动的全体师生表示感谢,并指出传媒学院“以实验教学为轴心”的教学体系正在日趋完善,要实现影视作品生产的全流程化、全链条化,需要各方向之间的协同合作。项目制下的双向选择模式也激励着各位同学实现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及个人创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今后,将继续探索科学的考评和评价机制,将艺术创作实践课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以期实现和企业间的共赢、各个专业间的共赢、各个学科间的融合和共赢,实现每个人、每个单位的共同成长。